全国统一咨询电话 400-0909-044
路问培训网 学习资料 广州新东方素质成长中心 2024年强基计划报考有哪些新变化?

2024年强基计划报考有哪些新变化?

2024-04-08 16:04 分类:学习资料阅读:2 分享

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,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在稳步前进。2024年,强基计划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政策,其报考要求与以往相比有了显著的变化。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思考,也为广大考生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。

强基计划报考新变化:

01报考热度稳定,破格考生更受青睐

今年是强基计划招生的第5年,相比于强基开展之初的火爆,近些年趋于冷静,2022年的报考人次从2021年的186万+腰斩至86万+,2023年则在2022年基础上稳中有升达到88万+,整体来看报考热度稳定。

从2023年部分院校公布的强基计划录取结果来看,大多数院校都圆满完成了招生计划,部分院校在第二类破格考生录取上还超额完成计划,可见破格竞赛生还是很受强基院校的青睐。如南开大学2023年录取考生153名,超额完成招生计划,破格考生计划超额完成;四川省强基计划院校共录取考生341名,对比2022年增加39人。

02八所院校革新招录模式,未来或有更多高校加入

2023年,浙江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南京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、同济大学、厦门大学共8所院校启用“新强基”的招生模式,校测提前至高考出分之前,报考考生“全员破格”均可参加校测,高考出分之后直接进行录取。这一招生模式的调整,无疑对与这些院校层次相近的院校的招生产生一定的冲击,生源竞争愈发激烈。

如果你未来目标院校是这些高校,需要注意的是:

①强化笔试权重,利好竞赛生。依据初试成绩入围复试,让成绩处在边缘线但有突出学科优势的考生有更多翻盘可能。

②高考后即校测,备考时间紧张。尤其还可能与综合评价校测撞车,择校需要提前规划,考生还需多了解相关政策。

③另外,中科大采用初试入围全国竞争。按照总计划5倍划定全国统一合格线。这一政策有利于中科大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才,但对于一些高考/竞赛弱省的考生来说有点吃亏,目标是中科大要做好备考。

03优势专业、交叉学科加入

近年来,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再次突破,不再是只着眼于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历史、哲学、汉语言与文学等基础学科,而是围绕国家未来发展重大战略,增加交叉学科专业甚至是院校的王牌专业。

2022年,北京理工大学新增智能无人系统技术专业;西北工业大学新增航空航天类专业,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+,是西工大的王牌专业;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飞行器动力工程;东北大学新增自动化专业,这些都是各高校的顶尖王牌专业。

2023年,北京大学生物科学类专业新增天体生物学培养方向、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增复合材料与工程(航天材料类)、飞行器制造工程(航天机械类)、材料科学与工程(航天材料类)、大连理工大学新增生物工程专业。

这些交叉学科专业的加入,为考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空间,同时竞争也更加激烈,分数线也就随之升高。如哈工大复合材料与工程(航天材料类)专业在河南省的入围分比其它专业最高多28分。

04更多院校加入破格初审,优中选优

近年来,随着五大学科竞赛金银牌的高速扩容,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对破格生进行初审,上交、复旦、南大加入破格初审阵营。报考这些院校的金银牌考生,只有通过初审,才能真正获得破格入围资格。

破格初审环节的出现,对金银牌竞赛生提出更多要求,想要通过初审就需要在更多方面实现发展。

05强化核心科目优势,校测环节仍是选拔关键

2023年除原有采用加权高考成绩入围的院校外,华南理工大学也加入这一行列,各院校主要对数学、物理等核心科目采取加权成绩入围的方式,突出核心学科的作用。

给核心科目特别是数学学科加权,可能是未来理工类高校强基计划的趋势。低年级考生家长需重点关注数学成绩的提高。

如今,强基计划的招生越来越强调校测的重要性,华五院校均采取“新强基”模式,校测环节成绩将决定你能否参与最终成绩的合算与排序。很多院校校测环节会进行人员的淘汰筛选。难度上,清北华五高校,校测难度普遍高于高考,想要在校测环节脱颖而出,一定的竞赛基础与思维非常重要。面试方面,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性、探究性科研能力和潜质考察较多,学科领域前沿研究等知识储备必不可少。

2024年强基计划报考的新变化无疑为广大考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。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期待,也为考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、个性化的教育选择。面对这些变化,考生需要更加全面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,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。同时,学校和教育部门也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强基计划的相关政策和措施,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
广州新东方素质成长中心地址:燕子岗校区、鹭江校区、花都南华校区
【学校】咨询热线: 400-0909-044
以上信息知识产权归具体机构所有 | 招生合作 | 免责声明 | 版权/投诉